12月22日,武漢倒水河畔氣溫低至零下8度。坐落在河畔的湖北大學通識教育學院校園里,卻滿是晨讀的學生。從9月份以來,我每天7點就準時到這里晨讀,都習慣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劉爽同學說。
從今年9月份開始,通識教育學院圍繞人才培養的中心工作,從硬件環境、管理制度、適應教育、學生活動、考風考紀等方面加強學風建設,同時,大力爭取校本部相關學科性學院的支持,積極引導學生熱愛學習、自主學習,校園學習氛圍濃厚。
以過渡教育促進學風建設
為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通識教育學院創造性地提出過渡教育的概念,并將適應性教育當作過渡教育的重中之重來抓,多層次、多渠道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調節,幫助他們積極面對新的學習生活,做好大學生涯規劃。
11月初,通識教育學院依托領導聯系習苑制度,每個院領導深入各自所聯系的習苑作適應性教育專題輔導報告。教育同學們做好大學生涯規劃,主動了解專業培養目標,全面認識所學專業。
學院要求輔導員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和學生打成一片。一方面讓學生在遠離家鄉、遠離父母的情況下,減少新環境帶來的陌生感,另一方面通過對學生的了解,幫助他們更快、更好地了解和適應大學生活。
與此同時,學院還邀請校本部各學科性學院的學科負責人、骨干教師面向大一學生開展集中性的學業導航,本學期先后邀請13個學科性學院165名師生代表來院開展集中交流37場。
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生朋輩教育缺失的現狀,學校相關專業積極組織高年級學長、畢業校友來院開展朋輩成長輔導,通過座談、講座等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
此外,學校教學督導員主動來院深入課堂聽課,了解教與學有關情況,本學期共有15位教學督導員來院聽課130余次。
以嚴格制度管理促進學風建設
同學們走快一點,要遲到了!12月10日早上7:50,離上課時間還有10分鐘,副院長黃文武站在教學樓入口向還未進入教室的同學喊道,被黃院長喊話的同學都是一路小跑著進教室。本學期,這一幕幾乎每周都會上演。
學院將嚴格課堂考勤作為加強學風建設的重要舉措。除由院領導、輔導員組成的巡查隊深入課堂了解學生出勤情況外,學院還依托學生會學術科技部,由各班學習委員配合開展課堂考勤工作,提升了學生在學風建設過程中的主體意識。考勤組每周對每個專業每門課至少有一次抽查記載,并在全院通報,考勤記錄還會作為學生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
各習苑根據學院要求全面加強學生考風考紀專題教育工作,組織召開考風考紀主題班會,全院2850名學生參加誠信考試測試,參與率100%。
同時,學院堅持以嚴格管理,貼心服務為主要特征的深、實、細、嚴學生工作管理模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促進學風建設。學院堅持半封閉式管理,嚴格學生作息和日常行為制度,包括輔導員深入課堂聽課,與學生進行訪談,堅持每天查寢,嚴格執行11點熄燈、斷網等規定。在學生中廣泛倡導通識教育學院學生十大優良習慣,
本學期以來,學院18名輔導員共計聽課334次、訪談1536次、查寢461次、出早操421次。正因為有了這些扎實的常規工作,學生才能安心在陽邏校區學習,這里也被同學們親切地稱為學習圣地。
以特色文化品牌活動促進學風建設
學院以國際理解教育、讀書節、問津大講堂學生主講人等特色品牌文化活動為有效載體,在學生中廣泛開展我愛記單詞校園智趣挑戰賽、《高等數學》競賽、寫作競賽等各類學習賽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我愛記單詞校園智趣挑戰賽要求全體學生參加初賽,并將英語詞匯手冊免費送到每位同學手中。
進入復賽的2014級新聞傳播專業的葉妞同學就表示:高難度的比賽激發了我挑戰自己的勇氣與決心,相信自己能在比賽中走得更遠。
以讀書在通識為主題的讀書節,通過開展迎朝陽,樂晨讀活動、好書1+1讀書交流會活動、讀書海報設計大賽等12項活動,深入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創建和諧學習環境。
學院注重發揮學生自辦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楚英俱樂部、英語廣播臺、教育研究社等學術類社團為依托,開展了各類活動。
以不斷改善硬件設施促進學風建設
良好的外部環境是優良學風建設的基本保證,今年上半年,學院投入30萬元擴建了圖書館,增加了書庫和閱覽室。本學期,學院館藏圖書較之前翻了一番,達到6萬冊。這些書目都是在同學們和各學科性學院教師的推薦之下選定的,對大一學生閱讀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同時,學院圖書館還在校圖書館的支持下,引進了電子借閱機和觸摸屏報刊閱讀系統,方便師生閱覽。
此外,學院著力打造優雅別致的學生生活園區,為學生優質的學習生活創造條件。生活園區設置了心理健康服務中心、醫務室、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室等,學生宿舍空調、熱水、微波爐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通識教育學院的學風建設優良,是通識教育核心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通識教育學院的辦學傳統,總體來看,學院的學風建設一年比一年好,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效果明顯。通識教育學院院長高天瓊欣喜地表示。
媒體報道鏈接:http://www.hb.xinhuanet.com/2014-12/24/c_1113762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