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全國文藝界積極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之際,11月1日至2日,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主辦、湖北大學文學院承辦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年會在武漢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山西作家協會等全國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及作協系統的30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文學新變與文化自信這一主題,從變動的社會與文化發展、新媒體文學與文化產業、當代文學經典與熱點、海外華文文學等多個方面,梳理了當代文學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問題,并就當代文學的發展路向進行了探討。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員白燁在開幕式發言中,對當前文壇出現的一些新常態進行了總結:首先,在文學生產上,日益呈現出多機制與多成分的混合性、混血性,創作的組織、寫作的主導、作品的運作由傳統的作協體制、期刊和出版社機制,變成事業與企業、國企與民營、紙媒與網絡等多種力量共同參與、多個鏈條齊頭并舉的多元狀態。再者,介入文本的元素開始增多。如果說過去影響文學的因素主要是社會文化和政治因素,那么,現如今市場與資本、傳媒與信息、網絡與科技則不斷介入到文學當中,使得文學的場域格外混雜,文學的關系也更加復雜,影響文學的動能和動力更加多維和多向。白燁表示:第三,在作家群體和作品構成上,因為新代際的崛起,類型化分立成分更為豐富,樣態更為繁雜,嚴肅與通俗、紙質與電子、線上與線下相互滲透。第四,文學的傳播、閱讀與接受,因為讀者的年輕化,審美趣味的分化,娛樂需求的強化,經典閱讀與輕松閱讀,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靜態閱讀與動態閱讀在分化中并立,在共存中互動。作為研究者一方面要直面這些新狀況、新常態,仰觀俯察,審時度勢;另一方面,也需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更新知識結構,迎接新挑戰。
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孟繁華則從青春形態這一視角,對當下中國文學狀況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孟繁華認為,文學要與青年建立起應有的關系,首先要塑造與這個時代青年生活有關的青春形象。青春形象是新文學誕生以來最重要的文學形象之一。雖然青春形象塑造背后的訴求并不相同,但沒有或缺乏青春形象的文學是不可想象的。當代中國在社會主義初始階段,試圖通過文學青春形象的塑造建構起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盡管從文學意義上來說,關于這些青春形象的爭論和存疑一直沒有終止,但就意識形態而言,其還是滿足了這個期許。新時期文學的興起,也首先是青春形象突破冰河,為這一時代的文學奠定了激越和理想的總體形象。90年代以后,文學的青春形象逐漸模糊甚至隱退,與文學消費領域中的狂歡的青春面貌形成鮮明對比。因此,重建當下中國文學的青春形象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
此外,近些年來,關于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書寫也是如火如荼,亦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對此,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劉忠認為,文學史是紛繁復雜的,文學史文本也當是多元、動態、不斷反思的。
我們不需要單一的、他者化的文學史,也不需要封閉的、‘純審美’的文學史。因為解構‘政治話語’的‘審美主義’很容易被抽象化,不足以涵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種種可能性。再者,過度闡釋、越寫越長的文學史同樣也是不需要的。近年來,過度闡釋開始從所謂一流作家、經典作家向二流、三流、不知名作家蔓延。對這些作家事無巨細的呈現與詮釋,讓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越寫越長,文學史評價體系也嚴重失度。這種放任主體性、個性的做法,很容易陷入相對主義、實用主義泥潭,模糊、扭曲文學史面目。劉忠總結道
劉忠表示,任何的文學史寫作,觸及的只是書寫對象之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這就要求文學史寫作應在多元文學史觀指導下,采取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心理的、審美的、傳播的等多個角度進行,在爭鳴與互補中演繹文學史的鮮活與繁復。而且,任何的文學史文本都是摹本、派生物,反思是文學史的必修課。人們的文學觀念、評價標準、研究方法、接受心理的任何細微變化都可能導致文學史內部結構的調整,引發對既有文學史文本的反思和改寫。重寫文學史關鍵在于看到,文學史內部結構與外部結構、審美與政治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并且能夠互補并存的。
據悉,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年會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內最重要的學術會議之一。本屆年會期間,還舉行了第十四屆中國當代文學優秀成果獎頒獎儀式。

大會主題發言。黃曉華供圖

第十四屆中國當代文學優秀成果獎頒獎儀式。黃曉華供圖

年會現場。黃曉華供圖
媒體報道鏈接:http://www.cssn.cn/gd/gd_rwhz/xslt/201411/t20141104_1389017_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