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率先垂范,從制定和執行八項規定破題,嚴字當頭、刀刃向內,雷厲風行抓作風,鍥而不舍糾“四風”,黨內正氣上升,社會風氣上揚,贏得人民群眾交口稱贊,八項規定改變中國,作風建設試出人心向背。然而也有少數人對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意志決心認識不清,未能徹底摒棄陳規陋習,重彈反“四風”影響經濟發展的老調。這是極其錯誤和有害的,必須予以堅決反對和駁斥。
改革開放初期,就有人鼓吹“經濟要發展,紀律要松綁”。對此,鄧小平同志告誡全黨,“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中,那些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幾乎都有嚴重的腐敗問題。一個地方正氣不彰、歪風滋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就會受到破壞,市場主體的權益不能保障、發展預期不明、投資積極性就會受到抑制,經濟發展必然受到嚴重影響。反“四風”不僅不是經濟發展的對立面,還是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反腐敗斗爭有利于凈化政治生態,也有利于凈化經濟生態,有利于理順市場秩序、還市場以本來的面目,把被扭曲了的東西扭回來。”
反“四風”優化了發展環境。經濟發展短期靠項目,中期靠政策,長期靠環境。從近年來查辦的案件看,不正之風是導致營商環境不優的關鍵癥結。吃吃喝喝、請客送禮,模糊的是親清政商關系界限,搭建的是潛在利益輸送鏈條,破壞公平正義,影響市場效率,損害發展環境。糾治“四風”就是從根本上鏟除腐敗滋生的溫床、堵住“暗箱操作”的洞口、斬斷權力干預市場的源頭,使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獲取發展資源和機會,充分有序進行市場競爭,助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在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排名逐年攀升,2020年比2013年累計上升了71位,這很大程度得益于黨的十八以來強有力的正風反腐。
反“四風”釋放了真正內需。有人認為,反“四風”導致消費萎縮,造成內需不足。這種認識經不起推敲。中央八項規定實施八年多來,公款消費被逐步遏制,消費對經濟的拉動轉變為靠居民消費支撐,經濟發展更加良性健康可持續。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12年的20.7萬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39.2萬億元,最終消費支出占GDP比重達54.3%,消費連續7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第一引擎。三公經費“做減法”的同時,民生保障在“做加法”,財政投入更多向民生領域傾斜,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反“四風”凝聚了強大力量。事業興衰,關鍵在人。人之要者,在于作風。與發達地區相比,湖北的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并不差,最大的差距在發展,根子在干部思想觀念和工作作風。近年來,省委堅持把全面從嚴治黨作為政治引領和政治保障,帶領各級黨組織講政治、改作風、嚴紀律,催發出廣大黨員干部的責任擔當和斗爭精神。去年面對戰疫、戰洪、戰貧三場硬仗,全省廣大黨員干部經受住了黨性考驗和作風錘煉,把頑強不屈、百折不撓、敢于斗爭的意志品質寫進了英雄答卷,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雙勝利”提供了堅強保證。
回顧建黨百年歷程,優良作風是我們黨無往不勝的制勝密碼。奮進新時代、啟航新征程,作風建設也要再深化。當前,面上“四風”問題總體得到遏制,但享樂奢靡根子猶在,高壓之下還出現了改頭換面、花樣翻新等隱形變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積習甚深,還在潛滋暗長,防“反彈”回潮、防疲勞厭戰的任務依然繁重。掃除作風之弊,根治“四風”頑疾,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唯有一嚴到底、久久為功。
紀檢監察機關要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從政治上認識和把握作風建設問題。堅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持之以恒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及其實施細則,對享樂奢靡等歪風陋習露頭就打、反復敲打,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毫不妥協、靶向糾治,加大通報曝光力度,持續強化震懾,讓違規者無處藏身,讓旁觀者知止知恥。堅持“三不”一體推進,把查辦“四風”案件與加強警示教育、堵塞制度漏洞、完善長效機制融合貫通,不斷提高綜合治理效能。堅持扶正祛邪,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糾“四風”與樹新風并舉,引導黨員干部堅決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行為,把好傳統帶進新征程,把好作風弘揚在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