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全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加快建成科技強國重要戰略支點,經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湖北教育強省、科技強省和人才強省建設,系統性發揮科教大省、人才大省資源稟賦優勢,深刻把握教育是基礎、科技是引領、人才是支撐的內在邏輯,著力破解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供需不匹配、科技創新牽引教育改革成效不顯著、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貫通不順暢等結構性矛盾問題,建立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支撐科技、科技引領教育的良性循環機制,為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提供堅實支撐。
到2029年,全面構建“政策互通、資源互通、體系互通”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工作格局,完成全省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各項任務,成為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新興產業創新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到2035年,全面建成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成科技強國重要戰略支點。
二、夯實教育基礎支撐
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改革,激發育人新活力,催生育人新成效。
(一)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和湖北發展需求牽引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支持在鄂中央部屬高校“雙一流”建設,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持續實施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突破行動,打造省屬高校學科標桿。實施“雙高”計劃,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學院和專業。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定期發布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專業目錄。支持面向特色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關鍵領域布局相關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以專業建設為切入,指導高校按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類型分類發展。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打造特色優勢專業集群。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發揮高校人才自主培養主力軍作用,統籌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強基計劃、中學生英才計劃、大國工匠青苗計劃,深化大中小學一體化育人,實施“本-碩-博”科研訓練計劃,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貫通選育拔尖創新人才,實施拔尖人才育苗計劃,推進高校與中學聯合育人,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差異化選拔辦法,探索建立學科超常學生早期發現、專門選拔、針對性培養機制。打破教學科研邊界,以重大任務為牽引,將大項目、大平臺、大團隊、大成果的有組織科研優勢轉化為有組織人才培養優勢。
(三)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支持高校建強未來技術學院、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一批專業特色學院,支持行業企業與高校共建現代產業學院、現場工程師學院、專精特新產業學院、鄉村振興學院,創新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擴大實施省屬高校與在漢科研院所科教融匯協同育人改革項目。辦好湖北科創學院。加快建設一批本科層次高水平職業院校和開放性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推進產業園區、龍頭企業、高校院所、行業組織共建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鼓勵相關企業舉辦職業院校。強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系統推進專業、課程、教材、教師、實習實訓改革。
(四)提升科學教育質效。深入開展科學教育促進行動,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探索性、創造性思維品質。深化教學改革,開設科學類課程,實施啟發式、探究式教學,建設一批科學特色高中。打通校內外科學教育雙向貫通堵點,建立“請進來”“走出去”聯動機制,構建多資源整合的科學教育生態,形成協同高效的科學教育共育格局。加強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小學專職科學教師比例。
三、強化科技創新引領
強化重大創新平臺和重大攻關任務布局,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五)做強聚集人才科研平臺。建強實驗室體系,支持國家實驗室做強做優,壯大全國重點實驗室規模,推動湖北實驗室提能增效,構建鏈接科技人才與主導產業的高水平創新平臺。打造世界一流大科學裝置集群,高水平運行已建設施、加快建設在建設施,推動自主謀劃設施納入國家規劃,形成“大科學裝置支撐大科學計劃、大科學計劃吸引高層次人才”的發展格局。加大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各類創新平臺對外開放力度,健全共享使用機制。支持產學研合作建設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完善引育并重的創新平臺人才集聚路徑。
(六)強化基礎研究系統布局。有組織推進高校、科研院所基礎研究,支持企業加強基礎研究,完善競爭性分配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強化交叉前沿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設立“基礎研究特區”,集聚一批以青年科學家為主體的科研團隊,圍繞高價值、高風險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長周期基礎研究。健全多元投入機制,用好湖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鼓勵地方政府、企業與省自然科學基金設立聯合基金。完善基礎研究評價機制,加大對特殊人才開展非共識項目和“冷門研究”的支持。
(七)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戰略科學家決策咨詢制度,結合國家戰略需求,科學布局全省重大科技專項任務。深入實施“尖刀”技術攻關工程,健全攻關人才特殊調配機制,聚焦五大優勢產業、“51020”現代產業集群和特色新興產業需求,支持企校聯合攻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加強創新力量統籌,實施“61020”全鏈條攻關,形成一批標志性產品。探索建立與有組織科研模式相適應的評價考核機制,將承擔重大科技任務情況納入高校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八)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擴面提質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推動創新要素高效配置、供需精準對接。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賦予科研人員職務成果所有權或不低于10年的長期使用權。試點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推動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加快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優化整合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配套政策。布局建設一批專業化技術轉移轉化機構,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
四、優化人才分類培養
遵循人才發展規律,厚植人才根基,強化人才分類分級培養,激勵推動各層級科技人才躍級提升。
(九)加強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設立戰略科技人才引領專項,“一事一議”引進頂尖人才,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持高校創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加大基礎學科拔尖人才、關鍵急需領域拔尖人才培養力度。以戰略科技需求為導向,采取“自主選題、定向資助、突出目標、包干使用”的科技攻關新模式,支持戰略科技人才牽頭組建重大創新平臺,實行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的特殊政策。
(十)造就大批高水平工程師。設立卓越工程師集聚專項,加大工程技術人才自主培養力度,加快建設規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師隊伍。實施卓越工程師能力提升行動,調動高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深化實施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建強卓越工程師學院、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健全校企聯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機制。發揮工程師社會組織作用,開展國際和區域工程技術交流合作。積極培育和推薦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和團隊參評國家工程師獎,大力弘揚工程師文化,不斷提高工程師社會地位,營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濃厚氛圍。
(十一)加快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設立荊楚工匠培育專項,加快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遴選培育一批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技能領軍人才。支持高技能人才參加工程系列職稱評審,促進更多高技能人才成長為卓越工程師。全面推行“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拓寬高技能人才發展通道。健全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勵機制,支持在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中承擔重任的高技能人才申報科技計劃項目,支持推薦高技能人才主持的科研成果申報國家、省科學技術獎勵,增強職業獲得感。
(十二)加快培養青年科技人才。設立青年拔尖人才成長專項,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實施青年科技人才托舉行動,提高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重要崗位、重大平臺、重大項目負責人比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設定特色崗位特聘青年科學家,鼓勵青年科技人才跨學科、跨領域組建團隊承擔顛覆性技術創新任務、不受限項限制。探索實行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舉薦制,建立穩定支持“白名單”制度。實施“博聚楚天”“才聚荊楚”等工程,探索構建支持博士生、博士后等潛在和早期科研人員科研活動的項目資助體系,儲備更多科技創新生力軍。
(十三)優化人才培養基地布局。集中力量爭創武漢國家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臺,支持襄陽、宜昌建設區域性人才中心,協同建設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省級先行示范區,加快布局人才基地、人才驛站。建立分類分級的人才發展需求及時響應、快速辦理機制,進一步提升引才、聚才、育才和服務人才效能。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光谷”,吸引高端人才、創新資源來鄂發展。建設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五、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
完善支持全面創新的機制,進一步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推動協同發展。
(十四)建立宏觀統籌協調機制。充分發揮省委科技委員會在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資源平臺等方面的統籌作用,實施常態化協商機制,加強部門間共商共研、協作聯動。建立政策措施統一審查機制,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推動形成需求一體牽引、資源一體打通、機制一體塑造、項目一體部署、平臺一體打造的工作格局。
(十五)完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統籌配置科技投入、教育投入、人才培養和發展投入,全面落實教育投入兩個“只增不減”,重點支持科教融匯、產教融合領域的創新舉措。構建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發揮政府和國資基金作用,加強財政金融協同服務科技創新,實施資本市場建設“楚天行動”,提升科技信貸服務效能,引導投資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十六)健全人才工作聯動機制。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擴大工資分配自主權,健全績效工資分配機制,繼續實行自貿區高端人才專項獎勵政策。改革人才評價機制,深入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重點解決以“帽”取人、按“帽”論價問題,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人才流動機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優化實施專業人才智匯基層活動,推廣實施“科技副總”“產業教授”項目。優化人才引進機制,精準引進急需緊缺人才。
(十七)深化正向激勵賦能機制。加強先進典型培育選樹,提高廣大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內生動力。持續提升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提名、省科學技術獎勵的評審質量,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依托“楚天英才計劃”,整合相關資源,統籌實施各類人才項目,全方位支持激勵人才。
六、營造教育科技人才發展良好生態
大力培育創新文化,推動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
(十八)培育創新文化。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法治化水平,完善科技創新盡職容錯免責、包容審慎監管機制,健全審計、監督、檢查結果跨部門互認機制,構建“鼓勵探索、寬容失敗”良好環境。弘揚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激勵各類人才志存高遠、愛國奉獻、矢志創新,加快培養一批新時代原創型教育家、領軍型科學家和創新型企業家。高質量舉辦東湖論壇、中非創新合作與發展論壇,開展科技活動周、科普講解大賽、湖北人才周等系列活動,持續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十九)加強誠信建設。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善構建涵蓋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誠信體系,將科學道德和誠信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推進監督評估融合監管,全面實施科研誠信承諾制,強化科研誠信審核,完善科研信用評價體系,建立健全以誠信為基礎的科技計劃監管機制,嚴肅整治學術不端行為。加強科技倫理治理,推進科技倫理審查工作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
(二十)改進作風學風。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減輕科研人員事務性負擔,制定“授權松綁”事項清單,保障專職科研人員工作時間不少于4/5用于科研。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相結合,持續整治濫發“帽子”“牌子”之風。
七、組織保障
堅持黨對教育科技人才的全面領導,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省委科技委員會負責全面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推動本意見的落實落地,及時解決工作中的問題。省直有關部門和各市縣要扛起主體責任,結合自身定位、資源稟賦,建立教育科技人才協同推進機制,制定相應任務清單和配套措施,推進重大政策和重大任務體系化落實。省委科技委員會辦公室會同相關單位對本意見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督促,重大事項及時請示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