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逝去的背影
冬天是沉思的季節。在這寒冷的歲末,我們又一次追思逝者。
學術依賴傳承,傳承需要載體。學者、著作,還有我們的報紙、期刊,都是這樣的載體。古人講,薪盡火傳。每一個從事學術文化工作的人,都可以說是燃燒著學術之火的一支火把。個體的生命雖有終點,但文化之火不滅。時間穿透了這些生命,指向未來。學術之光仍然在閃耀,因為火把仍在。
一年前,著名經濟史學者、93歲高齡的吳承明先生接受了本報專訪,總結了他的學術思想,采訪見報后他說,這是他的學術思想最集中、最簡潔的一次表達。這是我們可堪告慰的。也是一年前,已是百歲高齡的何茲全先生為本報題詞,對這份年輕的報紙表達了真摯的祝愿。
生命如此短暫,而且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但生命有億萬種不同的過程。學者們以他們的辛勤的工作、以他們的生命為學術注入了生命,同樣,學術也賦予意義于他們的人生。
是的,我們每個人在未來的某一天,都將離開這個世界。但這份報紙將存在下去,學術文化將傳承下去。作為一份年輕的報紙,《中國社會科學報》的生命已經與中國學術緊緊連在一起,她將隨著中國學術的發展而成長。我們是永遠燃燒的火把。
樊駿,1930年生,浙江鎮海人。195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同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文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八、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2006年被授予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稱號。他在中國現代文學總體研究、文獻學研究、學科史研究、老舍等作家研究等方面貢獻突出。曾主編《中國文學通史》,參加《中國現代文學史》(三卷本)、《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等集體項目,修改、審定《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現當代文學部分。代表性著作有《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論集》等。
樊駿做人的原則是:寧肯本色地做實事,不愿茍且地掛虛名。——北京大學嚴家炎
曾憲義,1936年生,山東濟寧人。于1956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1960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90年至2005年先后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主任、法學院院長。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名譽主任,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國家博士后管理委員會專家召集人等職。曾憲義長期從事法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和出版了《中國傳統法的結構與基本概念辨正——兼論古代禮與法的關系》和《中國法制史》等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和著作。主編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十卷)。
曾憲義是新中國法制史研究的開創者之一,為我國的法制史研究、法學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
姚辛,1934年生,浙江嘉興人。曾在嘉興一所中學任語文教員,上世紀50年代開始左聯研究,90年代以來,編著、出版《左聯詞典》、《左聯畫史》和《左聯史》,搜集、發現和保存了大量有關左聯和現代文學史的史料。
關于左聯我感到有干不完的事,別人不愿意干,我干。左聯是個金礦,越深入東西越多。——姚辛
從這部書,我得到一個強烈的印象:在《左聯詞典》和《左聯畫史》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史料的左聯’,而在這部書稿中,我們依稀看到了一個‘全貌的左聯’。——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王錫榮評姚辛《左聯史》
宋濤,1914年生于安徽省利辛縣,1940年畢業于華北聯大。曾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主任。1983年起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名譽主任,自1980年起,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經濟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經濟學總會會長,中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執行主席兼黨組書記等職。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普及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研究領域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資本論》與當代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帝國主義和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等。主要著作有《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探索》、《當代帝國主義經濟》、《當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等。
宋濤教授是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奠基人和杰出的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
何茲全,1911年生,山東菏澤人。1935年畢業于北平大學(今北京大學)史學系。曾師從傅斯年、陳寅恪。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7年,他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書,并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資助,協助法蘭西斯教授將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翻譯為英文。1950年回國后,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魏晉南北朝史等方面,是國內最早倡導魏晉封建說的學者之一。代表性著作有《魏晉南北朝史略》、《中國古代社會》、《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時期》等。
念茲在茲勤學問,神全形全樂期頤。——北京大學周一良
周海嬰,1929年生于上海,1952年至1960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無線電專業。曾任廣播電影電視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第四、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理事長,中國魯迅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紀念館、廈門魯迅紀念館名譽館長,北京魯迅中學、紹興魯迅中學名譽校長,中國魯迅研究室、上海魯迅紀念館顧問,中國無線電運動協會顧問等。他是新時期魯迅精神的傳播者,著有回憶錄《魯迅與我七十年》、整理出版《許廣平回憶錄》等。其《魯迅是誰?》一文提出魯迅精神的靈魂即立人為本,強調韌性的堅守。
他承擔得起魯迅之子的頭銜。——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麗宏
徐蘋芳,1930年生,山東招遠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1955年,他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56年秋進入中國科學院考古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前身)工作。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等職。他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時期考古學研究,以兼通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而著稱于學界。其研究領域側重于中國古代城市、漢代簡牘、絲綢之路的考古學研究和宋元考古學研究。曾主持北京金中都、元大都、唐宋揚州城和杭州南宋臨安城的考古勘探發掘工作。代表性著作有《居延漢簡甲乙編》(合著)、《明清北京城圖》和《中國歷史考古學論叢》等。
蘋芳是我國考古界的一尊中國文物守護神。——考古學家張忠培
章培恒,1934年生,浙江紹興人。1954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曾受教于賈植芳、朱東潤、蔣天樞先生。畢業后留校任教,曾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杰出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兼治現代文學。20世紀90年代起致力于中國文學的古今貫通研究,主持中國文學通史的撰寫。主要著作有《洪昇年譜》、《獻疑集》等,與駱玉明教授共同主編《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史新著》。
他具有自覺的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眼光,有傳統知識分子的深厚學養,也有五四以來現代知識分子的進取精神。——復旦大學陳思和
馬克昌, 1926年生,河南西華人。1950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法律系,后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研究生班,師從蘇聯刑法學家貝斯特洛娃教授專門從事刑法學研究。1952年返回武漢大學任教。曾于1977年受委托擔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的主犯吳法憲的辯護人,并參加過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修訂工作。他是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武漢大學法律系主任、法學院院長,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副總干事長和副會長、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名譽理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法學學科小組成員等職。代表作有《比較刑法原理——外國刑法學總論》、《經濟犯罪新論》、《犯罪通論》、《刑罰通論》等。
馬克昌對中國刑法學有很深的造詣,同時對外國刑法學,特別是大陸法系有深入的研究,可以說是新中國刑法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法學家高銘暄
周來祥,1929年生,山東高青人。1953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曾任山東大學美學研究所所長、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山東大學終身教授,山東省美學學會第一、二屆會長,國際美學學會第十二、十三屆執行委員會委員。他提出并獨創了以美是和諧為核心的美學理論體系,以主體與對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為美學追求的最高目標和人生最高的審美境界,被學界視為和諧美學學派創始人。代表性著作主要有《論中國古典美學》、《三論美是和諧》、《文藝美學》、《周來祥美學文選》(上、下)、《中華審美文化通史》(6卷本,主編并參撰)等。
周來祥同志提出美是和諧,這是中西二千年美學思想的深刻總結,非常精湛,非常正確。——張岱年
吳承明, 1917年生于河北省灤縣。1934年就讀于清華大學經濟系,194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史學系,1946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外籍研究員等職。2006年被授予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稱號。研究重心為中國近代經濟史,主要著作有《帝國主義在舊中國的投資》、《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市場近代化經濟史論》、《中國的現代化:市場與社會》、《經濟史:歷史觀與方法論》、《吳承明集》等。
2010年11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對話版曾刊發吳承明先生專訪,這是他生前接受的最后一次專訪。
在以市場史為中心的商品經濟發展史方面,吳承明先生的開創性研究既翔實又新穎,為世界學者所敬佩不已。——日本經濟史學家岸本美緒
丁淦林,1932年7月生,江西南昌人。1955年7月于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后留校任教,曾任新聞系秘書、副主任、主任、新聞研究所所長、新聞學院院長,并任復旦大學社會科研處科研組組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學位委員會委員、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站長。1997年被授予復旦大學首席教授稱號。著作有《鄒韜奮年譜》(合著)、《中國新聞事業史》、《中國新聞圖史》等多種。
丁淦林為中國的新聞教育、新聞學的教學與研究特別是新聞史的教學與研究作出過突出的貢獻。——中國人民大學方漢奇
朱一玄,1912年生,山東淄博人。先后就讀于濟南第一中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北聯合大學、四川大學,1946年起在南開大學中文系任教。畢生致力于中國古典小說資料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出版有《水滸傳資料匯編》、《三國演義資料匯編》、《西游記資料匯編》、《金瓶梅資料匯編》、《紅樓夢資料匯編》、《紅樓夢人物譜》、《明清小說資料匯編》、《聊齋志異詞典》、《警世通言校注本》等數十種,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堪稱蹊徑重開,杼軸自運,以視前賢,后來居上,而所嘉惠于學人者,更難計量矣。——紅學家周汝昌
龔書鐸,1929年生,福建泉州人。1947年,他考入臺灣師范學院(現臺灣師范大學)史地系學習,1950年轉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學習,畢業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北京歷史學會會長。他在中國近代史、中國文化史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開拓性或突破性的學術成果,主編的本科教材《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第4版)曾榮獲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代表性著作有《中國近代文化探索》(增訂本)、《近代中國與文化抉擇》等。
書鐸同志治學嚴謹,勤于思考,從不隨波逐流。——史學家金沖及
常金倉,1948年生,山西原平人。1986考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師從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金景芳攻讀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學位。曾任山西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教授,兼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史學的科學化問題、禮樂文明、文化史學理論等方面,并涉獵神話、青銅器、歷史文獻、道教、人口學等領域。主要著作有《晉國史綱要》、《周代禮俗研究》、《二十世紀古史研究反思錄》、《窮變通久——文化史學的理論與實踐》、《周代社會生活述論》等。
耿直豪爽的儒者,敢說、敢做、敢當。——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梅顯懋
張培剛,1913年生,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34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經濟系。1941年考取清華庚子賠款赴美留學,1945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武漢大學經濟系主任、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兼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名譽會長,曾獲湖北省首批荊楚社科名家稱號、華中科技大學終身成就獎。張培剛創立了系統的農業國工業化理論,為發展經濟學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提出了建立新型發展經濟學的理論構想,為發展經濟學在當代的新發展指明了方向;率先倡導并推動現代市場經濟學在我國的引進和普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代表性著作有《清苑的農家經濟》、《廣西糧食問題》、《農業與工業化》、《微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發展經濟學》等。
張先生不僅是一位經濟學大師,而且是一位思想家。——夏振坤
佟柱臣,1920年生,遼寧黑山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1939年考入吉林高等師范學校歷史地理系。自20世紀40年代起,他在遼寧、吉林和內蒙古赤峰、凌源等地從事田野調查和考古發掘工作,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在赤峰英金河北岸發現了百余里長的燕秦漢長城以及夏家店、牛河梁等諸多重要文化遺址,夏家店文化由此命名,為中國考古學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1961年,他進入中國科學院考古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前身)工作,長期從事中國東北地區考古、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國邊疆民族地區考古、中國原始社會史、中國陶瓷史等研究,代表著作有《中國新石器研究》、《中國邊疆民族物質文化史》。
一個靠自學成才的考古學家,實在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的奇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陳星燦
柯巖,1929年生于河南鄭州,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共十二大代表,全國人大第八、九屆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委員。20世紀40年代開始專業創作,創作領域涉及兒童文學、詩歌、散文、報告文學、長篇小說及影視。已出版作品50余種,多部作品入選中小學教科書。代表作包括《柯巖兒童詩選》、抒情詩《周總理,你在哪里》、《雷鋒》、《中國式的回答》;報告文學《奇異的書簡》、《船長》、《美的追求者》、《癌癥不等于死亡》;中短篇小說《高壓氧艙》、《道是無情》;長篇小說《尋找回來的世界》、《他鄉明月》;戲劇劇本《相親記》、《記著啊,請記著》;電視系列劇本《僅次于上帝的人》等。2009年結集出版了《柯巖文集》(10卷),以及對她的評論文章《柯巖研究文集》(上、中、下)。2011年7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對話版曾發表柯巖專訪《從生活中走出的詩人》。
柯巖已不僅是文學意義上的柯巖,她分明具有了社會學意義上的擔當和引領,她火熱的性格,燃燒自己的同時也照亮別人的內心。——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
朱祖延,1922年生,江蘇寶應人。1947年畢業于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1956年調入武漢師范專科學校(湖北大學前身),歷任武漢師范學院中文系主任,湖北大學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長。先后主持多項國家大型文化建設工程。辭書類著作主要有《漢語大字典》、《爾雅詁林》、《漢語成語大詞典》、《漢語成語辭?!贰ⅰ兑谜Z辭典》、《引用語大辭典》等,為我國辭書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獲中國辭書協會首屆中國辭書事業終身成就獎。
斯文如縷揚州學脈承余緒,哲人其萎荊楚士林仰風儀。——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名譽會長周國林
下一條:朱祖延:半生修典 一世傳燈